您好~欢迎访问西安禅韵古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网站!

汉代古琴为何会成为“八音之首”

作者:admin 发布日期:2022-07-08 二维码分享

二千多年来,以汉代琴论为基础的“琴道”,似乎是凝固了一样,随着古琴的传承,也一直流传至现今。对汉代“琴道”的形成,对其中不合理的附会说辞,似乎从来没有人质疑过。

即使是在..,不少琴人还在津津乐道:琴长合乎三百六十天,十三徽代表了十三个月数,上圆象天,下方法地。甚至还编出不少感神招鬼的现代“聊斋”;会弹琴的人成了超凡脱俗,飘飘然地在自我膨胀。

找出“琴道”形成的时代与社会背景,揭露出古琴被“神化”的原由与过程,解开缠着古琴的层层神秘面纱;还它一个清新的面貌,相信是会裨益于古琴发展的。

考察汉代文献对琴的记载,是随年代逐渐增多的。在西汉前期,除了个别有关琴故事的记载外,一般论述基本上还是琴瑟并举:

云和之琴瑟……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。空桑之琴瑟……夏日至于泽上之方丘奏之。龙门之琴瑟……于宗庙之中奏之。《礼记?春官?大司乐》

拊搏玉磬,揩击大琴、大瑟、中琴、小瑟,四代之乐器。先生书策,琴瑟在前,坐而迁之,戒勿越。士无故不彻琴瑟。

父母有疾,冠者不栉,行不翔,言不惰,琴瑟不御。《礼记?曲礼》君大夫彻悬,士去琴瑟。然后发以声音,而文以琴瑟,动以干戚,饰以羽旄。

丝声哀,哀以立廉,廉以立志,君子听琴瑟之声,则思志义之臣。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,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。

礼:天子之乐宫悬,诸侯之乐轩悬,大夫直悬,士有琴瑟。故气同则会,声比则应,其验敫(白旁)然也。试调琴瑟而错之,鼓其宫,则他宫应之,鼓其商,他商应之。《春秋繁露?同类相动》

这些论述,基本上是继承了先秦文献的记载,强调了“琴瑟”的宗庙仪典和礼乐教化功能;也提到了“琴瑟”能“养行义而防淫佚”的修身功能。

汉代“琴道”之说的逐渐形成,清楚地反映了以下几点:

1. 琴从一个较原始的弦乐器已得到改良和提升:

战国至汉初,原本作为宗庙祭祀用的琴,因礼崩乐坏,从而流落民间。因其形制较瑟轻小,携带方便,于是引起人们对它进行改良的念头。

其结果为:共鸣箱仿照瑟改为长条形全箱式,以增加琴的音量。调弦机制改进了,张力较大的弦可以在琴面上张起来。

琴面处理的技术也得到提高,漆与琴灰的应用,能使琴面平整,也增强了琴面的硬度;从而使左手按音技法能得以应用。

雁足从“一足”变为两个,则说明了琴必须更平稳地置放,以适应左手在琴面的走手移动。

另方面琴体也随左手按音游走的幅度,而逐渐增长。左手技法的开发,使琴能奏出较复杂的旋律,从而成为一件能表现复杂音乐的旋律乐器。

2. 琴的音乐功能已大大提升,其表现已超过瑟:琴的改良是需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,相信要到汉代中期才可能完成;而其形制则直至汉末才趋稳定。

经过改良的琴,其优越性立刻能表现出来:轻便的体形外,更能演奏连续音与滑音,这是大部分古代乐器(包括瑟)所缺乏的。

改良后的琴,因左手技法的应用能奏出连续滑进的乐音,在歌诗伴唱时,更能符合中华语言的多调性特色,体现出诗歌的音乐美。

琴的音乐功能已超过了只能弹一弦发一音的瑟,因此很快就取代了瑟的传统地位,成为士人歌诗的乐器;甚至变成士人家居时的专用乐器。

3. 琴已发展成独立的乐种:随时间的推移,汉代文献对琴曲的记录逐渐增加:杨雄(公元前32-前7年)《琴清英》:“子安之操”和“雉朝飞操”两首。

快速通道 Express Lane

咨询热线

1399131692813991316928

邮箱:2847978199@qq.com

Q  Q:284797819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