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~欢迎访问西安禅韵古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网站!

古琴 | 朱文济传授琴僧成系统

作者:admin 发布日期:2020-08-12 二维码分享

在经历残唐,五代等混乱割据的局面后,我们迎来了历史上.具书卷气的时代——宋代。与色彩浓烈的大唐相比较,宋代的文化更多地体现着内敛与精致,无处不洋溢着“郁郁乎文哉”的气息。大批的文人入仕,形成了宋代社会的基础。

在他们的倡导之下,朝野之中,上至帝王,下至文士,无不以能琴为荣。不仅如此,以琴见长的僧人也很多,他们师徒相传,形成了特别的“琴僧系统”。虽说这个系统都是出家之人。但他的创始者始终却是宫廷琴师朱文济。

宋代承袭唐代旧制,凡文此经学之士,甚至医卜等有专长的人均供职于翰林院,以待诏命,有“琴待诏”“棋待诏”“画待诏”“医待诏”等职。朱文济,就是北宋太平兴国年间(976-983年)的琴待诏。

宋代的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中称其为:“兴国中,琴待诏朱文济鼓琴为天下..”朱文济是一个正直而有个性的宫廷琴师。古琴.早只有五根弦,遂成了七根弦,此后就一直沿袭下来。

北宋至道元年(995年),喜爱古琴的宋太宗,突发奇想地将原有的七弦至九弦,并得意地对大臣们说:“古琴原来是七根弦,我现在增加为九段,此九弦代表着君、臣、文、武、礼、乐、正、人、心。这样的九根弦,弹奏起来一定和谐而不混乱”

宋太宗的一番话,立即招来一片赞扬声,那些焰悦之徒更是大呼:“改弦更张,皇上圣明!”然而,宫廷琴师朱济文刚正不阿,他据理规劝:“文武二王之所以改五弦为七弦,是因为五弦音律不全,难以表现较复杂的音乐,所以才增至七弦。如今皇上没必要再添弦。”太宗很不高兴,碍于朱文济是宫廷..琴师,精通乐理,当下也没发作。

此后不久,太宗宴请群臣,微醉之后乃命朱文济弹九弦琴。朱文济早有准备,弹奏了一曲《风入松》,乐曲美妙动听。曲终,那些阿谀奉承之徒又嚷嚷开了:“真乃神琴!”“皇上英明,制出如此稀世珍琴!”更有一个丞相点头哈腰地走到太宗面前摇头晃脑地捧场:“真是新琴新曲,韵味无穷啊!”朱文济冷笑一声,对丞相说:“丞相过奖了,这曲子是古老的琴曲《风入松》,而我,只用了七根弦。”朱文济此言一出,太宗和丞相旋即面面相觑,无言以对。

就在这时,另一个名叫蔡裔的琴师特意奉承换上,主动请求皇上表演九弦之琴。他弹了不伦不类的几首曲子后,太宗十分高兴,当下重金赏赐,又封了一个极高的官职。宋太宗以这一举动表示了对朱文济的冷落。

过了两年,宋太宗驾崩,这御制的九弦琴随着太宗的去世而销声匿迹,不复存在。宋太宗妄想仿效周文王、周武王,却弄巧成拙,成为后人的笑柄。

京师的慧日大师夷中是朱文济的得意门生,夷中又将琴技传授给知白,知白尽得其妙。欧阳修有诗来赞美他的琴艺:

吾闻夷中琴已久,常恐老死无其传。

夷中未识不得见,岂谓今逢知白弹。

遗音髣佛尚可爱,何况之子传其全。

孤禽晓警秋野露,空涧夜落春岩泉。

二年迁谪寓三峡,江流无底山侵天。

登临探赏久不厌,每欲图画存於前。

岂知山高水深意,久以写此朱丝弦。

酒酣耳热神气王,听之为子心肃然。

嵩阳山高雪三尺,有客拥鼻吟苦寒。

夷中的另一个弟子义海,在京师(今河南开封)向老师学完之后,回到自己的老家继续苦练。他在越州(今浙江绍兴)法华山练琴,十年也不下山,昼夜手不释弦,.后终于领悟了琴中的奥妙。像义海学琴的人很多,但是没有一人能及得上他。

义海古琴的奥妙究竟在哪里?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中指出:“海之艺不在于声,其意韵萧然,得于声外,此众人所不及也。”义海和师兄知白一样,妙在有自己独到的意韵。正如他自己所说:“若浮云之在太虚,因风舒卷,万泰千秋,不失自然之趣。”义海读书能文,有着广博的文学修养。

韩愈的《听颖师弹琴诗》被欧阳修讥之为“听琵琶”,义海却很不以为然,他结合琴声特点逐句阐释,重新肯定了韩诗。义海还总结琴曲的演奏速度的辩护规律是:“急若繁星不乱,缓若流水不绝。”即形象地指出:急促的曲调好像满天的繁星那样闪闪发亮,眩人眼目,却笼罩在静谧安详的气氛之中。缓慢的曲调像流水那样,表面看来像是静止不动,实际却源源不绝地流动不息。

则全和尚是义海的学生。他在自己著述的《则全和尚节奏指法》中,发挥了义海琴曲方面的论述中,对演奏理论有独到的见解;同时,他所授权的琴曲在当时也是.受欢迎的。

则全的弟子钱塘僧人照旷在政和年间(1111-1117年),以弹奏《广陵散》“音节殊秒”著称。朱文济开创的琴僧系统,纵贯北宋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,成为北宋琴坛的主流。

快速通道 Express Lane

咨询热线

1399131692813991316928

邮箱:2847978199@qq.com

Q  Q:284797819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