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~欢迎访问西安禅韵古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网站!

了解别样的中国传统香文化——容臭

作者:admin 发布日期:2019-07-16 二维码分享

中国传统香文化,让灵魂行走在香氛中。

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香囊的历史、香囊的佩戴、香囊的寓意,领略一下别样的传统香文化,让灵魂行走在香氛中。

香囊,又名香袋、花囊,香囊具有提神、辟邪、祛病的功效,还有传情达意的功能。香囊既有神圣的仪式感,又有含蓄优雅的传统美。

根据明代王象晋所编撰的《群芳谱》中称,香气“能疗人心疾,不独调粉为妇人面饰而已”。在古代中国,古人们极其信奉“香气养性”,很早就开始用鲜花等芳香植物做成“香囊”。在古代,香囊一般系于腰间或肘后之下的腰带上,也有的系于床帐或车辇上。由于奇特香料多来自外国的贡品,朝廷还把香囊作为赏赐之物。佩带香囊之俗,也在民间盛行。

古人佩戴香囊的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先秦时期。

“香囊”.早被称为“容臭”。根据《礼记·内则》记载:男女未冠笄者“皆佩容臭”。

中国人用香的历史很悠久,芳香物质很早就被古人用来香体、辟秽、改善环境。原始的香品,多用芳香植物制成,在今天看来,这是真正...的香料。早期用香的方式相对比较简单,有时就是直接插戴香草。屈原《离骚》诗中即称:“扈江离与辟芷兮,纫秋兰以为佩。”意思是将江离芷草披在肩上,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,这就是战国时流行的一种插戴香草风俗。

古代佩香,较为普遍的方式,则是将香草一类的芳香物质采摘阴干后,装进小口袋里,做成香包,谓之“香囊”。在1970年代考古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中,便出土了一只香囊,系用精美的丝织品绮罗缝制的,里面装满了芳香植物。

香囊,又叫“容臭”,这里的“臭”念xiù。容臭好闻,居家可以悬挂,在古人的卧室帷帐里都会悬挂香囊。东汉末叙事长诗《孔雀东南飞》中的“红罗复斗帐,四角垂香囊”一语,说的就是这类用香风俗。

在古代,比较讲究的人都会随身佩戴香囊。因为香囊是古人佩戴之物,故香囊还有“佩帏”的别称。先秦时人们佩戴香囊已很流行,对未成年人也有用香要求。据《礼记?内则》记载,“男女未冠笄者,鸡初鸣,咸盥、漱、栉、縰、拂髦,总角,衿缨,皆佩容臭。”

《礼记·内则》中更有一言:“子事父母,左右佩用;……衿缨,以适父母舅姑。”就是说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“衿缨”即编织的香囊。为什么见长辈要佩戴香囊?原因是为避免身上有异味,冒犯长辈。可见,古人用香并非仅仅为了好闻,而是上升到了文明礼貌的高度。

秦汉及以后,佩戴香囊成为民间一种广为流行的香品消费方式和风俗。东汉末年,文人繁钦在《定情诗》中有这样的描写:“何以致叩叩,香囊系肘后。”将香囊系在膀臂下,穿上长袖,藏掩其中,会有暗香飘出,所谓“红袖添香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。

香囊除了系在膀臂下,香囊也可藏于怀中,还可当成装饰物件,挂于胸前。古人喜欢佩戴香囊,并不仅仅是为了香体,去除异味,还有保健和医疗的考虑。古人认为,带香植物都有特殊的医疗功能,许多芳香植物被中国古代医家列为“上药”,而被推荐使用。据《山海经?西山经》,在一座名为“浮山”的山上,“有草焉,名曰薰草,麻叶而方茎,赤华而黑实,臭如蘼芜,佩之可以已疠。”

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古人为了香体,除了佩戴香囊,还有直接食用香品的现象,将芳香物调入日常饮食中。屈原《九歌?东皇太一》便称:“蕙肴蒸兮兰藉,奠桂酒兮椒浆。”蕙草、兰叶、桂皮、椒叶这四种芳香物,或拌食,或泡酒喝,或做成饮料饮用。

这种“食香”之俗在古代曾长期存在。如在唐宋宫廷中,嫔妃间便流行食用杏仁、饮用杏露,为的就是体香。以体香出名的唐玄宗宠妃杨玉环,生前不只常佩香囊,常洗香汤,也爱食芳香果实。

到了唐宋时期,香囊逐渐成为仕女、美人的专用品,而男官吏们则开始佩戴荷包了。有的官吏上朝时干脆把荷包缀于朝服之上。唐苏鹗《杜阳杂编》卷下:“咸通四年,同昌公主出降……乘七宝步辇,四面缀五色香囊。囊中贮辟寒香、辟邪香、瑞麟香、金凤香。”记载的就是女子佩戴香囊用于辟邪。

清代佩戴香囊是皇宫的防病措施之一,乾隆皇帝就下过“每年五月初一起挂五毒荷包”的谕旨,并且他自己也会在端午节的这一天佩戴“龙舟荷包”、“五毒荷包”。

北宋·欧阳修的《锦香囊》这样写道:

一寸相思无著处。

甚夜长难度。

灯花前、几转寒更,桐叶上、数声秋雨。

真个此心终难负。

况少年情绪。

已交共、春茧缠绵,终不学、钿筝移柱。

欧阳修在《锦香囊》中,表达了真情不相辜负的美好期待。

快速通道 Express Lane

咨询热线

1399131692813991316928

邮箱:2847978199@qq.com

Q  Q:2847978199